5
5
陰道炎
首页醫療服務陰道炎

陰道炎

一、陰道炎概述

陰道炎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,每個年齡段的女性均可能發病。發病原因主要包括外部陰道、尿道、肛門的污染、生育年齡女性接觸的外界病原體以及雌激素水平的下降。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滴蟲性陰道炎、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、細菌性陰道病、萎縮性陰道炎和嬰幼兒外陰陰道炎等,各類型的陰道炎的病因、臨牀表現及治療方法均有所不同。

陰道炎的常見症狀主要包括陰道分泌物異常、瘙癢或灼熱感等。某些類型的陰道炎還具有一定的傳染性,例如滴蟲性陰道炎主要通過性交直接傳播,假絲酵母菌病除在陰道外寄生,也可寄生於人的口腔、腸道傳染,而嬰幼兒外陰陰道炎主要通過母親或保育員的手、衣物、毛巾浴盆等間接傳播。

二、陰道炎病因

陰道炎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,各年齡組均可發病,不同類型陰道炎的病因不完全相同。主要病因有:

  1. 1、滴蟲陰道炎
    由陰道毛滴蟲感染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。主要經性交直接傳播,也可經公共浴池、浴盆、浴巾、游泳池、坐式便器、衣物、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傳播。與女性患者有一次非保護性交後,約70%男性會發生感染。但由於男性感染滴蟲後常無症狀,易成為感染源。
  2. 2、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(VVC)
    由假絲酵母菌引起。許多婦女陰道中有此菌寄生,但菌量極少,並不引起症狀。只有在全身及陰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時,假絲酵母菌才會侵襲人體,出現陰道炎症狀。
  3. 3、細菌性陰道病(BV)
    正常陰道內以乳酸桿菌佔優勢,當多種因素造成陰道內生態紊亂,乳酸桿菌減少,陰道pH值上升,可使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,從而導致細菌性陰道病的發生。
  4. 4、萎縮性陰道炎
    隨着年齡的增長,身體中的雌激素開始減少,陰道內壁變得乾燥而彈性降低,陰道黏膜分泌物也減少,陰道潤滑性減低致使整個陰道呈現皺縮,陰道pH升高,局部抵抗力下降,容易受到外界病原體的侵襲。
  5. 5、嬰幼兒外陰陰道炎
    病原體有大腸埃希菌、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,常通過母親或保育員的手、衣物、毛巾浴盆等間接傳播。

三、陰道炎症狀

陰道炎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顏色、氣味和排出量的變化,有時伴有陰道瘙癢、性交時疼痛、少量陰道出血或尿頻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狀,具體典型症狀整理如下:

  • 1、陰道分泌物增多:當陰道發生炎症時,炎症可能會刺激陰道黏膜充血、滲出增加,產生較多的分泌物。
  • 2、陰道異味:引起陰道炎的病原菌會代謝產物,這些代謝產物可能會產生胺類等有特殊氣味的物質,引起陰道異味。
  • 3、陰道瘙癢:在炎症的作用下可能會導致陰道黏膜的神經末梢過於敏感,容易出現陰道瘙癢的症狀。
  • 4、灼熱感:炎症會導致陰道黏膜損傷,還有可能會引發水腫,導致陰道黏膜變得脆弱敏感,當尿液、分泌物等通過陰道時,會產生灼熱感。
  • 5、性交痛:陰道黏膜在炎症的狀態下容易發生破損,在性生活時,可能會因為摩擦,導致陰道黏膜進一步受損,引起性交痛。

四、陰道炎檢查項目

陰道炎臨牀檢查項目主要包括婦科檢查、陰道分泌物塗片檢查、陰道PH測定、病理組織學檢查等。

  • 1、婦科檢查:通過婦科檢查可以發現外陰及陰道皮膚黏膜的改變,如紅腫充血,可伴抓痕、皮膚皸裂等,及陰道分泌物的大體性質,如稀薄膿性、有泡沫、伴異味,白色稠厚、程凝乳狀或豆腐渣樣,灰白均勻、有魚腥臭味等,通過這些特徵性改變,可初步判斷感染的病原菌類型。
  • 2、陰道分泌物塗片檢查:通過陰道分泌物的塗片檢查,可以找到致病的病原微生物,如滴蟲、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絲、線索細胞等,從而確診陰道炎。
  • 3、陰道PH測定:正常女性陰道的PH值≤4.5,多在3.8~4.4之間,當發生陰道炎後,會破壞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,發生PH的變化,常為升高,因此通過陰道PH測定對陰道炎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。
  • 4、病理組織學檢查:當婦科檢查時發現陰道存在異常紅腫破潰、腫物及潰瘍等情況時,需行局部行病理組織學檢查,與陰道癌相鑑別。

五、陰道炎治療方法

陰道炎可以通過一般治療、物理治療、藥物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。陰道炎主要包括滴蟲性陰道炎、細菌性陰道炎、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等,針對不同的炎症,所以使用的藥物也會有所區別。

  • 1、一般治療:女性出現有陰道炎以後,如果症狀較為輕微,可以使用清水或者是洗劑清洗外陰,每天也要及時更換內褲,內褲更換以後可以使用清水以及開水燙洗,在太陽底下暴曬;
  • 2、物理治療: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進行物理治療,如可以進行臭氧治療、紅外線照射、微波治療等;
  • 、藥物治療:當女性出現陰道炎以後,如果是屬於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,可以使用抗真菌的藥物治療,比如克黴唑陰道片、氟康唑片等。如果是屬於滴蟲性陰道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炎,可以使用甲硝唑栓,必要時夫妻雙方需要共同治療。

六、陰道炎預防措施

由於陰道炎的發病主要與個人衞生以及相互感染有關係,故平時要注意衞生保健,避免病原體入侵,杜絕傳染源,並增強體質,預防復發。